湖南周鴻:做中國式現代化教育的探路者
巍巍雪峰山,滔滔平溪江。有這樣一位教育工作者,從教24年,任班主任19年,從事教育教學管理10多年。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,書寫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與熱愛,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。在2016年的高考中,他的班級共有5名學生被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錄取;全班600分以上24人,絕大部分的同學被“985”高校錄取,被當地報道稱作“可謂創造出洞口縣史無前例的‘高考傳奇’”。他就是洞口縣第一中學副校長——周鴻。
學高為師,身正為范
“他是一個儒雅的學者,談吐很有禮貌。”提到周鴻,身邊的同事們贊不絕口。
作為一名黨員、教育工作者,周鴻深知,自己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,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。他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,通過言傳身教,為學生樹立了良好榜樣。
創造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,抓好學生的激勵教育。這是周鴻的教育宗旨。周鴻曾擔任洞口一中433班的班主任,他既是孩子們的“引路人”,又是“大家長”。
“謝謝您從來沒有放棄過我,給了我很多的溫暖與鼓勵,幫我變得更加自信、開朗,讓我發現433班真的是一個好友愛好團結的大集體。”在這張433班某學生送給周鴻的卡片中,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之心。
433 班成立之初,學生思想很不穩定,對任課教師也不太適應。針對這種現象,周鴻開展了一系列的班級活動,逐一與學生交流,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,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負責班內外的一項具體的事項,做到事事有人管,人人有事做,很快在班內形成了學風濃厚、紀律嚴明、衛生良好的內外環境。
學生穩定后,周鴻就著力加強班級文化建設,如明確班級奮斗目標、班主任寄語、班歌、班級誓言、教室標語等。在教室后墻建立了高考墻,確定好每一位學生的高考奮斗目標。認真組織好每周一的唱班歌、班級誓言宣誓、觀看高考倒計時專題片、辦班報等活動,激勵學生沖刺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的高昂斗志。適時舉辦人人參與的“我要上名校”為主題的演講,邀請名師、名家長、名學生到班內為學生進行心里疏導、勵志教育,舉行讓學生與家長簽訂全力沖刺名牌大學的承諾書、家長學生會等活動,有力地督促學生全力以赴沖刺高考。
被清華錄取的兩位同學家庭困難,周鴻經常為他們墊付學費和生活費,去學校食堂買早餐時也不忘給他倆各帶一份。為了幫學生“補短板”,周鴻長期為曾某、鄧某等同學輔導物理,曾某在高考中取得了理綜288的高分。
為了不讓高三學子的營養“掉隊”,周鴻總是在早自習和晚自習時給學生們煮好雞蛋,下課后就送到他們的手中。正是憑借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,在2016年的高考中,周鴻的班級共有5名學生被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錄取;全班600分以上24人,絕大部分的同學被“985”高校錄取,被當地報道稱作“可謂創造出洞口縣史無前例的‘高考傳奇’”。
由此,周鴻深深地體會到:一個優秀的班主任絕不是只傳授知識就能考好,還需要把自己的個人愿景、自己的創造力、情感、承諾與學生的共同愿景、目標、價值觀結合在一起,激發每個學生的創造力、榮譽感和潛在的學習動力,才有可能實現學生個人、班級的目標。
理念創新,優質發展
作為洞口一中教學副校長,周鴻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者,更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和實踐者。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,唯有不斷創新教育理念,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,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。
怎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?周鴻的理解是:學校要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立足當下,向長遠,突破縣域高中的發展模式,通過課程教學改革、育人方式變革等,帶動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行轉型,真正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高品質學校,力爭當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探路者和排頭兵。
基于此,周鴻積極推進“三全育人”模式,踐行“愛國、奮進、感恩、吃苦、勞動、勤儉”等六德教育,并鼓勵教師人人都做思政課教師,把是否體現課程思政作為評價教案和課堂教學合格的先決條件。同時,堅持以黨建引領學校教學工作,大力推進新高考背景下的“6+1”生動創高效課堂”模式,把課堂交給學生,讓學生真正動起來,整個教學環節分為:導、思、議、展、評、檢+學以致用,課堂效率顯著提升;開展“一課三磨”的備課組活動;開展“同課異構”教學比賽。該校近2年來,在省、市、縣組織的各學科教學比武中,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。洞口一中以規范的辦學行為,先進的辦學理念獲得了同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。
周鴻創造性提出“揚長培優”,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。根據自然界“共生效應”現象的原理。在特長生、優秀生培養上應培養造就一個群英薈萃的群體,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某一個學生身上實行單苗培植,要形成比學趕超、群雄逐鹿的良好氛圍,達到“水漲船高”、在大面積的“高產田”里培植好苗子的理想效果。由高一第一學期考試成績和學習特長分析,確定了兩層揚長培優對象:一是學習成績拔尖、創新能力強、學習習慣好、學科特長明顯的同學;二是有創新潛質、學科特長和綜合成績還不突出,學習潛力暫時鋒芒未露的學生,周鴻用心去挖掘其自身潛力。2012屆的唐志鵬、姚家雋當年都通過這種“揚長培優”的方式,分別被清華、復旦錄取,2016屆的張儀祥、曾昊、王宇琛在初升高考試中成績并不突出,但通過周鴻帶領全體任課老師,采取這種“揚長培優”的方式,都考上了清華大學。
在周鴻看來,優秀生學習成績優異,但不能“一俊遮百丑”, 周鴻認為,一個學生只有情商高了,才更會親其師,信其道,才更會懂得父母的艱辛,體諒父母的苦心,學習就更努力,更刻苦。因此周鴻經常利用周會課材料、鄒越老師的感恩演講視頻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,讓學生懂得感恩,學會感恩。
近年來,周鴻所撰寫的多篇論文獲省級獎,并發表在《中學課程輔導》、《湖南教育》等刊物上。參與的課題《教師專業發展》、《農村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》、《農村高中揚長培優的探索》等課題獲省市一等獎。作為周鴻,能評為洞口縣周鴻高中物理名師工作室的首席名師,這其實也是大家對周鴻教學教研能力的認可。
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所有這些努力,沒有白費。學生的思想疏通了,情感理順了,動力也更足了,班風更好了,刻苦讀書也就成了全體學子的一致行動。
周鴻要求建立跟蹤檔案。要對培優對象的成長建立包括歷次成績、學習特點、心理素質、性格特點、家庭情況、成長經歷、薄弱科目分析、應試能力等項目的跟蹤檔案,并對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分析做到經常化,以使任課教師能及時真實地掌握每一位培優對象的情況。每次出成績要用好“三張”表,即學科成績跟蹤表、階段考試分析及補救表、綜合成績跟蹤表。對日常每次考試都像高三月考考試一樣進行成績追蹤分析,如此就能有的放矢地開展補救,幫助學生盡快成長。
周鴻堅持培優提升,落實常規管理,采取了推進培優工作、加強臨界生管理、加大培訓力度、優化評價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,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,更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。2024年高考,洞口一中有4位同學分別被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錄取,單科獲得突破,4人單科居湖南全省第一名,其中2人均為滿分;高分成績突出,670分、660分以上高分人數、優秀生增值率等均居全市第一……
勠力同心,共話未來
“把最好的資源給教育,把最好的教育給孩子。”這是周鴻引用洞口縣領導的教育理念。
縣十大“師德標兵”、“洞口縣名教師”、“洞口縣優秀班主任”、“邵陽市骨干教師”、市考務工作“先進個人”……這些稱號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贊譽,更是對周鴻所持教育理念的肯定。在周鴻的影響下,洞口一中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榮譽——邵陽市2023年“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單位”和“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目標管理先進單位”,并被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等18所985高校授牌為優質生源基地。同時,周鴻還被邀請前往邵陽部分兄弟學校做典型經驗介紹與交流。
周鴻認為,在學生成長期間,父母的陪伴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通過這種深入的交流談話,可以了解學生的狀態,另一方面也是對老師的一種督促,避免老師盲目地去批評學生,讓老師幫助學生一起找問題。據悉,周鴻就憑著談話,硬是把一個并不拔尖的男同學的心結打開,讓他的潛力發揮到極致,超出平常水平幾十分,最后沖上清華大學,成為當年洞口一中的理科狀元。這位男同學至今都不會忘記,當年的高考最后沖刺階段,每當深夜一個人孤軍奮戰時,總會想起遠在廣東打工的母親,為此,周鴻還特意打電話給男同學的母親,請她無論如何最后一個月高考一定要請假回來陪孩子。在周鴻的帶領下,該校高三的老師也開始實施“談話制”——老師定期半個月找學生談話1次,然后用表格詳細記錄學生成績、心理情況、身體狀況等各方面信息,便于老師對癥下藥,為孩子成長“把脈”,每次談話之后,老師把談話記錄交給班主任過目存檔。
“通過高效課堂教育改革,學生由聽眾變演員,老師由演員變導演,讓學生真正‘動’起來了。”周鴻明白,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只有團結協作,才能創造更大的輝煌。因此,他始終秉持著“團結、協作、共贏”的工作理念,積極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和團隊文化。周鴻尊重每一位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,善于傾聽和吸納他們的智慧和力量;周鴻關心每一位教職工的成長和發展,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;周鴻鼓勵教職工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,共同分享教學經驗和教育資源,形成了一支團結協作、銳意進取的教師隊伍。周鴻曾多次獲得市縣教學獲獎,并積極傳授、交流個人經驗,指導尹丹桂、粟莉莉、林琳在教學比武中分別獲得省、市教學比武中獲獎。
在教育的廣袤田野上,優秀教育者猶如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他們不僅傳授學問之道,更以身作則,立德樹人。正如古人云: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”周鴻以淵博的知識為舟,以高尚的品德為帆,引領學子遨游于知識的海洋,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。
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”這是周鴻最真實的寫照。在教育的道路上,周鴻初心如磐,辛勤耕耘,用自己的言行,詮釋著教育的真諦,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,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。(曾詩珈 唐和)
(正文結束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