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間有愛”他義無反顧投身其中——記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1999級校友陳佳
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,他說,只想著趕緊把東西送到需要的人手中,都沒來得及留下一張照片;
身處困境,他說,我順手救了三個人,當時情況緊急根本沒空考慮自己也在齊腰的水中;
當有余力,他說,這個時代成就了我,適時伸出援手義不容辭!
他是陳佳,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土木1999級學生。透過朋友圈的蛛絲馬跡,循著閑聊的回憶,我們發現陳佳的故事隱秘而偉大!
支援涿州,他行動兩次
2023年7月29日,河北省遭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水災害,多地鎮村及城區嚴重淹水,供電供水設施癱瘓,一時間,食物、水源等物資供給出現困難。
“那些鏡頭觸目驚心,只有經歷過才敢說感同身受!”在新聞上看到河北近況時,陳佳和朋友正驅車行駛在從蘭州返回鄭州的高速上,幾個人當即決定改變行程。情況緊急,他們就近在服務區買了一萬多元食物、礦泉水裝滿所有車,直奔涿州。“我水性很好,本來是打算進入災區的,在高速路口的臨時指揮部了解到,現場情況不適合個人進入。”陳佳一行當即將物資轉交臨時指揮部,返回鄭州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三點。
回到鄭州的他,一直關注著相關新聞報道,并開始籌備第二次的物資支援,聯系對接單位、購買食品藥品。因為險情已過去,這一次本來是可以進到災區的,抱著盡力支援不添亂的原則,陳佳決定只將物資送達。
為什么要去兩次?他說,作為曾被困水中幾天幾夜的親歷者,他對曾向自己伸出援手的河北人保充滿感激。“在2021年鄭州‘7.20’特大暴雨的時候,一個人被困在家里,斷水斷電,手機沒信號,當時整個人是很絕望的,你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你的是什么。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,河北人保的救援電話竟然聯系上了他。“他們詢問我的身體狀況,了解我的食物儲備及人身安全,更難得的是他們告訴我信號斷了之后還會不斷聯系我,讓我一下子覺得有盼頭了。”因為手機沒信號,他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系,接下來的幾天,這個救援電話時不時打進來,讓他覺得溫暖不再孤單。“直到洪水退去,他們一直與我保持聯系,并來到現場為我提供幫助。”正是2021年那場河北人保的救援,讓陳佳在知道河北暴雨水災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“我必須做點什么!”第一次是在旅游途中,事發突然,送的物資也是匆忙準備的,總覺得沒有盡全力,心有遺憾,女兒的一句“那就再去一次唄”,讓他開始了第二次行動!這不止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,也是一場大愛的傳遞和延續......
深陷洪水中,他勇救三人
打開回憶的大門,陳佳講述了另一個故事。生活在鄭州,對于2021年鄭州“7.20”特大暴雨的記憶他實在是刻骨銘心。講到動情處,陳佳說,被困期間他還“順手”救了三個人,一個中年大姐,一個小朋友,一個老太太。“一公里的路程,走了三個多小時。”陳佳說當時大街上的水齊腰深,水流很快,他正號召大家手拉手過馬路,看到對面一個獨自過馬路的大姐已經被流沖走。他顧不得多想,趕緊追了上去,直到被水流沖到另一個路口才把人救起。再往前走,向一腳踩空、身陷危險的老人伸出援手。然后是將被水流沖倒、站不穩的小女孩扛在肩上……
“回到家里,整個人都是顫抖的,事后才知道害怕。”
奉獻愛心,一直在進行……
從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生,到新田地產事業部副總,再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,一路走來陳佳的成長歷程很是勵志,而比這更珍貴的是他“人間有愛,參與其中”的心態和精神境界。
“人生觀價值觀是在上學的時候逐漸積累形成的,很幸運,我的班主任趙杰老師給我上的人生第一課。”陳佳說,剛步入大學的時候,大家都是年少輕狂,稍有不如意就鬧情緒。趙老師反復的促膝長談,從個人成長,到班級責任、家庭責任,再到社會責任,讓作為班長的他開始理性看待周圍的人和事,也埋下了“社會責任感”的種子。
“我的事業是這個社會成就的,反哺社會是企業的擔當和責任。”作為企業負責人,他熱心慈善事業,擔任滎陽慈善協會副會長,曾為家鄉捐過10輛公交車和1000萬教育資金。
作為一名愛心人士,陳佳也曾以個人名義資助過一名家庭貧困學生。“她學的師范專業,資助了三年,現在已經去偏遠地區支教了。”陳佳自豪的說,自己僅僅是給了她一支蠟燭,她變成了太陽去溫暖更多需要關愛的孩子,這就是慈善的意義,是愛心的傳遞。
“做人沒問題,做事肯定沒問題,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干啥都不會差。”陳佳說,這是母校給與他的認知,也是自己的經驗之談。“我們的母校守護黃河安瀾,初心不改!我們的師兄、前輩堅守在最艱苦最偏遠水文站,我們的學弟、后輩已經攀上珠峰,測出世界高度!這是榮譽,是使命,更是社會責任感。”(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供稿)
(正文結束)
